跳到主要內容

【好識推薦,每日一讀】行為的藝術 - 理由的正當性

理由的正當性



為什麼爛理由也是理由?

記得有一次,我搭916去北大上課,

車子上了高速公路之後還沒走到1/5,整個高速公路就像停車場一樣

此時大家開始竊竊私語,有的開始滑手機,有的開始交頭接耳

半小時過去了,時速仍然不到十公里,公車司機看著車子前的後視鏡

乘客的臉如同踩到大便一樣哀怨

公車司機便將他左手邊的長長的麥克風拉了過來,說:

各位乘客,由於前方施工,因此國道三號回堵到土城交流道,請乘客耐心等候。

不知道為什麼,大家的臉變了,似乎接受了這個理由,仍舊默默地滑手機

但氣氛明顯比剛剛好許多。

說真的,高速公路塞車,大家想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施工或是車禍造成回堵,

而司機講了大家心中可能早就預想好的原因

但大家卻也接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0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家Ellen Langer做了一個心理學實驗:

她到圖書館去,看到影印機前大排長龍,便上前問排在前面的人:

對不起,我有五頁要印,您能讓我先印嗎?

結果,只有少數人同意。

她重複進行相同的實驗,而這次多了個理由

對不起,我只要印五頁,請問能讓我先印嗎?我趕時間。

結果,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意。

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趕時間是很好的理由。

第三次實驗,她同樣等到影印機前排滿人,然後上前問:

對不起,我有五頁要印,您能讓我先印嗎?因為我想影印。

這個理由固然荒謬,因為每個人都在排隊等影印啊!

但幾乎每個人都讓她先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們可以為我們的行為說個理由,就能得到更多的諒解跟幫助,

令人驚訝的是:理由是否有意義,經常不是最重要的。

因為"因為"這個詞本身就已經是個理由。

一個通知說高速公路正在整修所以塞車的理由根本是廢話,

因為高速公路除了因為車禍或整修或車流量大而塞車,高速公路還能幹嘛?


人們著迷於因為,我們使用這兩個字,即使它之後的句子無法讓人信服。

當主管的都知道,如果下指令給員工,卻不告訴員工為什麼,

將會削減員工執行的動力,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而做,做錯了會帶來什麼影響。

甚至當股市上升或下降幾個百分點時,股市評論員不會寫出事實,

然而因為大眾想要知道原因,評論員只好滿足他們的需求,給出一些雜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天,我觀察我妹的書桌,我問她為什麼總是把書都亂亂放

她簡單了回答我一句話:因為這讓我有安全感。


天啊,我居然接受了這個答案,從此不再幫她整理,哈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是,"因為"這個詞,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下次你不知道該如何解釋這個行為時,試著用用看吧!

但別濫用,因為用太多次不太好

而這也是個理由,儘管很爛。


Annie Kwang 

留言

  1. 那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所用的測驗場景,我也有遇過...
    讀大學時也是很多人排隊影印,也是有人這樣子問我,結果我回說..
    我只要印一張而已,那誰要先印??
    後來我就和他的資料一起印...
    或許他在跟我胡扯也說不定,但就姑且相信他,
    人的脾氣還是不要太硬比較好,

    人似乎塞個理由,自己能接受但卻又無法自己的解決的理由,譬如文章說的塞車事件,
    就不會抱怨了,因為又不是司機的錯,乘客也不可能主動下來協助施工,大家也只能將就了,
    但在人際關係和工作上,則少用比較好,要是讓大家覺得是歪理一堆的話,
    那人的信認度就會被打折扣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的確,有時候只是給人一個方便,而不是真正相信或接受對方的理由

      不過想想自己有可能也會遇到趕時間的窘境,還是設身處地,推己及人的好哈哈

      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最重要的事 - 建立系統

從上一篇2月發的文,到現在已經過了5個月 想寫一些 能帶得走的東西 給花時間來這個小天地逗留的你 跟我平常有在聊天的都會知道我這5個月經歷了很多事 臉書常常跳出來動態回顧 有時候很準確地提醒了我 無論是高中、大學、碩士 任何時期的我 每一次發文 都是紀念一個重要的時刻 可能那個時刻,是悲傷到不能再悲傷 可能那個時刻,是開心到不能再開心 如果習慣記錄生活的人 回顧的那一刻,就像是打開陳年的好酒 透過回想,無論現在的處境好壞,都會格外珍惜現在還活著的自己 一切,都還是好好的 一百多個日子,跟許多朋友聊了天 我問他們,你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這個問題,好無聊,但是好重要 錢? 人? 時間? 快樂的感受? 成就感? 人總是會拚了命去追尋自己還沒有的東西 但我恰巧最近認識的朋友,都是什麼都有,但是也什麼都沒有的人 好比說,他已經不用去擔心每月生活開銷、房子、車子 這些大部分人要拚了命工作得到的東西 沒了一個可追求的東西或目標的人生,像什麼? 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 常常回想起人生過得最真實的那段高中生活 目標很明確-考上台北的國立大學 因為可以省學費(最重要),資源很多(自己想像) 可以留在家裡繼續幫忙帶弟妹,陪爸媽(重點) 因此,即使我在無名小站那一段高中發文時光 常常說壓力很大,很累,感受到自己活著 後來,我嘗試增加自己的外在價值 在勞動市場上被估價 簽下勞動契約,開始用3年時間 去存到一筆能讓我多一點選擇的機會的籌碼 然後在今年的4月底自己終止了契約 什麼備用選項都沒有實在的握在手上  就離開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許多身邊的朋友,包含我的同事、主管都不理解 當時我心中很難過 甚至談離職時,講到紅了眼眶 我發現我捨不得的不是公司,而是這些一起成長的同事 但心中卻有一股聲音,告訴我,時間到了 我知道這很怪,但是我不是一個衝動的人 我畫了下面這把傘,認真思考之後 得到了一些想法,想分享給想轉職、想休息、或正需要面臨選擇的你 PS: 傘上的【下個新工作】,可以換成下個【xxx】,根據你的情況而定 人常說,想找到自已

【有感而發、生活札記】 灰姑娘的玻璃鞋

灰姑娘的玻璃鞋 午夜十二點鐘一到,灰姑娘聽見鐘聲, 旋即離開王子,跑出皇宮, 匆忙時遺漏了一只玻璃高跟鞋 馬兒向空中嘶鳴,南瓜馬車消失在山坡的那一端 回到家裡,灰姑娘一身華麗的衣服、南瓜馬車、車伕。。 所有神仙教母施展的魔法產物,全部變回原狀 除了那只玻璃高跟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童話故事時所注意的細節也不同 以前念灰姑娘這則童話故事時,注意的是由"陋"到"華麗"的變化 以及鮮明的、善惡分明的角色(例如像後母、兩位姐姐) 後來發現,長大之後再重看一遍童話故事, 發現有趣的地方,不僅僅只是人物表面形象的轉變 而是心理形象的揣摩與猜想 就以灰姑娘的故事來談談, 其中有幾點是讓我覺得很有興趣的: 1. 同樣是仙女魔法下的產物,為何只有玻璃高跟鞋沒有在午夜12點之後消失? 2. 玻璃高跟鞋只有灰姑娘才合腳,那為何合腳的鞋會掉落在階梯上呢? 3. 灰姑娘的腳應該不會比常人小或是大很多,     全城的女孩這麼多,怎麼會只有灰姑娘穿得進去呢? 這讓我猜想,神仙教母在這故事中扮演一個很關鍵的劇情推進角色。 玻璃鞋沒有消失,是因為它本身就是魔法下的產物, 既然神仙教母可以控制物品什麼時候變回原形,當然也可以讓物品一直維持魔法的樣貌 合腳的玻璃高跟鞋掉落在階梯上,試想假設你穿一雙高跟鞋, 其中一只掉了,為了跑得快一點,常人應該會把另外一只拖了拿在手上 但是灰姑娘卻是穿著跑,也許她自己也疑問:鞋子怎麼掉了? 但由於時間緊迫,她無法想出問題的答案,因此只有向馬車方向奔去 那麼因為鞋子掉了而產生這個信物, 很明顯就是作者為了推進故事劇情而設計的 也唯有這個信物,才能夠讓王子能夠尋找灰姑娘的下落 另一方面,玻璃高跟鞋只有灰姑娘才合腳, 不是因為灰姑娘的腳特別畸形 而是因為每次試穿的時候,神仙教母都改變了鞋子的大小吧!(我的猜想) 如果少了神仙教母,那麼灰姑娘根本不可能成為公主 因為現實環境使她無力去面對,但心中總有一絲希望 成為 一盞燃燈 這讓我想到

【當人生已走到了開工的時刻】

【當人生已走到了開工的時刻】 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一個階段的人生,像泛黃的底片 以前還是學生的時候,總想著可以趕快開始工作賺錢 站在教室外,看見開學的學生與老師 像看到從前的自己 抽屜裡疊著成功法則、勵志小語、小說 寫不完的考卷當墊餐紙、寫完的考卷當畫畫紙 想像著有天,可以透過自己坐在教室的時間 換取想像好的未來 領完畢業證書之後,輕輕薄薄的一張紙 乘載了我們的青春 放在太陽下,透著光 時光的片段在眼前閃爍著 不過很快就回過神,知道總有些什麼已經過去了 就像在畢業典禮的時候,已經做好心理準備,這可能是最後一次見到在自己身旁的同學 離開臺灣之後,其實內心並沒有特別的喜悅 取而代之的是惆悵與孤獨 以前嘴上嚷嚷的要完成夢想 真的踏上旅途之後,覺得十分孤單 領悟到有很多原本講好的事情,都有可能在最後一刻翻盤 比如說我的offer 但我並沒有想要抱怨 也許這就是社會的常態 我選擇信任對方,也就必須要承擔背棄的風險 生氣無用,惱怒無用 滿腦子想的是要怎麼快速尋找下一個適合我的地方 於是我開始瘋狂的投履歷,尋找面試機會 由於害怕被再次背棄,每個產業我都希望試試 同時藉由面試的方式,了解澳門現況與社會生態 果不其然,我得到許多驚訝的收穫 第一間:【Richemont】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公司 透過公開招聘會的方式 我帶著履歷、穿著套裝去填表參加面談 在填表的過程中,偌大的會議室坐滿了準備應徵的Candidate 牆上撥放著該公司的培訓、員工工作心得以及活動剪影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Montblanc(萬寶龍)的員工心得分享 已經是店長的一位女士,從sales associate開始做起 過了近十年的歲月,她當上了店鋪經理 分享了因為她的傑出表現而有機會到德國製筆工廠去參觀 從她的言談中可以感受得出對工作的熱情與公司培訓的紮實程度 能夠親眼見到一支超過兩百萬港幣的鋼筆生產過程 才能夠了解價值與產品精神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