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好識推薦,每日一讀】行為的藝術-情意的捷徑



為什麼你是感覺的傀儡?

當有人問你:你對基因改造小麥的看法是什麼?

如果你不想草率回答,理性的做法是羅列出這個議題的優點與缺點

再逐一比較之後得出結論

更理性的做法是,將這些優點與缺點乘上可能發生的機率

得出期望值後,兩者相減看其正負,就得出結論

這些方式在相關決策理論的書中都有介紹

同樣的,你也可能不會這麼大費周章地做

因為寫這些書的作者

也絕不會用此方法來選擇他們的妻子或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所以很少有人會這樣做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可能沒有足夠想像力去列出所有可能的利弊得失

我們所想到的優缺點會受限於自身有限的經驗與知識

就像一個三十歲的人,很難想像百年風暴會發生

其次,要計算小機率事件是很困難的

因為罕見事件無法提供足夠的數據來做為統計分析的基礎

最後,我們的大腦並不是為了解決這些計算而建構出來的

在人類進化史中

思考太久的動物

下場就是被野獸吃掉

我們是快速決策者的後代

因此我們習慣精簡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簡思考,另一方式來解讀就是-憑感覺,又稱為情意的捷徑

例如像飛機噪音這個詞語

會讓你產生負面的情緒

而豪華這個詞語

會讓你產生正面的情緒

這種自動的、單向的衝動會阻止你將風險和利益視為獨立個體來分析

例如像核電、有機蔬菜、私立學校、機車等問題的情緒態度

會左右你對於該項目在風險與利益上分析的權衡比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麼,這種直覺的本能情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不到百分之一秒的時間內

這三個圖像其中一張,分別是笑臉、憤怒的臉與無表情的臉

之後,要求受測者表明他們是否喜歡中國字

而看過笑臉圖像的受測者,其答案多數是正面的。

因此,看似不起眼的東西會影響我們的情緒

甚至引發股市情緒(market sentiment)

研究人員Hirshleifer和Shumway在1982年至1997年間

針對早晨的日照長度和日常股市表現的關係

研究26個主要股票市場,確定了一個如農諺般的相關聯性:

早晨太陽普照的時候,當天股市便會上漲

當然並不總是正確的,但往往有這種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後,面對複雜的決策時,你會先問自己的感覺,

以"我覺得呢"來代替"我對此有何看法"

當然

第一時間你絕對不會承認自己是這樣做的

不相信嗎?

請回答最一開始我的問題:你對基因改造小麥的看法是什麼?

其實你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

你對於基因改造這四個字的情緒

便會左右你分析優缺點的當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然並不是靠感覺走不好

畢竟人是情緒的動物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選擇另外一半

感覺通常比較佔有衡量的優勢

但以此做為衡量的標準風險也比較高



Annie Kwang





留言

  1. 在解夢裡了解"象徵"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基本上夢的本質就是以象徵表達情緒
    不論何種象徵
    個人對此象徵的經驗情緒往往是最重要的
    It depends

    將夢抽絲剝繭的分析後
    會發現許被忽略但存在於潛意識的事情
    確實有許多不起眼的事情影響著我們
    會影響而且影響之深和範圍之大
    遠超乎我們的認知
    幾乎能在每個行為中看到這些潛意識的影子

    在解夢的過程中
    也會發現自己努力隱藏的事情

    夢是情緒感受的表達
    然而需要理性的分析
    才能看透夢中所傳達的訊息

    這和最後一段說的其實是一樣的
    人 是情緒的動物
    緊急時刻只能循著本能跟著感覺走
    但若有時能仔細觀察和省思自己的情緒
    下一次的危急到來時
    感覺會正確的多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人生最重要的事 - 建立系統

從上一篇2月發的文,到現在已經過了5個月 想寫一些 能帶得走的東西 給花時間來這個小天地逗留的你 跟我平常有在聊天的都會知道我這5個月經歷了很多事 臉書常常跳出來動態回顧 有時候很準確地提醒了我 無論是高中、大學、碩士 任何時期的我 每一次發文 都是紀念一個重要的時刻 可能那個時刻,是悲傷到不能再悲傷 可能那個時刻,是開心到不能再開心 如果習慣記錄生活的人 回顧的那一刻,就像是打開陳年的好酒 透過回想,無論現在的處境好壞,都會格外珍惜現在還活著的自己 一切,都還是好好的 一百多個日子,跟許多朋友聊了天 我問他們,你們覺得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這個問題,好無聊,但是好重要 錢? 人? 時間? 快樂的感受? 成就感? 人總是會拚了命去追尋自己還沒有的東西 但我恰巧最近認識的朋友,都是什麼都有,但是也什麼都沒有的人 好比說,他已經不用去擔心每月生活開銷、房子、車子 這些大部分人要拚了命工作得到的東西 沒了一個可追求的東西或目標的人生,像什麼? 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 常常回想起人生過得最真實的那段高中生活 目標很明確-考上台北的國立大學 因為可以省學費(最重要),資源很多(自己想像) 可以留在家裡繼續幫忙帶弟妹,陪爸媽(重點) 因此,即使我在無名小站那一段高中發文時光 常常說壓力很大,很累,感受到自己活著 後來,我嘗試增加自己的外在價值 在勞動市場上被估價 簽下勞動契約,開始用3年時間 去存到一筆能讓我多一點選擇的機會的籌碼 然後在今年的4月底自己終止了契約 什麼備用選項都沒有實在的握在手上  就離開了一份穩定的工作 許多身邊的朋友,包含我的同事、主管都不理解 當時我心中很難過 甚至談離職時,講到紅了眼眶 我發現我捨不得的不是公司,而是這些一起成長的同事 但心中卻有一股聲音,告訴我,時間到了 我知道這很怪,但是我不是一個衝動的人 我畫了下面這把傘,認真思考之後 得到了一些想法,想分享給想轉職、想休息、或正需要面臨選擇的你 PS: 傘上的【下個新工作】,可以換成下個【xxx】,根據你的情況而定 人常說,想...

【有感而發、生活札記】 灰姑娘的玻璃鞋

灰姑娘的玻璃鞋 午夜十二點鐘一到,灰姑娘聽見鐘聲, 旋即離開王子,跑出皇宮, 匆忙時遺漏了一只玻璃高跟鞋 馬兒向空中嘶鳴,南瓜馬車消失在山坡的那一端 回到家裡,灰姑娘一身華麗的衣服、南瓜馬車、車伕。。 所有神仙教母施展的魔法產物,全部變回原狀 除了那只玻璃高跟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童話故事時所注意的細節也不同 以前念灰姑娘這則童話故事時,注意的是由"陋"到"華麗"的變化 以及鮮明的、善惡分明的角色(例如像後母、兩位姐姐) 後來發現,長大之後再重看一遍童話故事, 發現有趣的地方,不僅僅只是人物表面形象的轉變 而是心理形象的揣摩與猜想 就以灰姑娘的故事來談談, 其中有幾點是讓我覺得很有興趣的: 1. 同樣是仙女魔法下的產物,為何只有玻璃高跟鞋沒有在午夜12點之後消失? 2. 玻璃高跟鞋只有灰姑娘才合腳,那為何合腳的鞋會掉落在階梯上呢? 3. 灰姑娘的腳應該不會比常人小或是大很多,     全城的女孩這麼多,怎麼會只有灰姑娘穿得進去呢? 這讓我猜想,神仙教母在這故事中扮演一個很關鍵的劇情推進角色。 玻璃鞋沒有消失,是因為它本身就是魔法下的產物, 既然神仙教母可以控制物品什麼時候變回原形,當然也可以讓物品一直維持魔法的樣貌 合腳的玻璃高跟鞋掉落在階梯上,試想假設你穿一雙高跟鞋, 其中一只掉了,為了跑得快一點,常人應該會把另外一只拖了拿在手上 但是灰姑娘卻是穿著跑,也許她自己也疑問:鞋子怎麼掉了? 但由於時間緊迫,她無法想出問題的答案,因此只有向馬車方向奔去 那麼因為鞋子掉了而產生這個信物, 很明顯就是作者為了推進故事劇情而設計的 也唯有這個信物,才能夠讓王子能夠尋找灰姑娘的下落 另一方面,玻璃高跟鞋只有灰姑娘才合腳, 不是因為灰姑娘的腳特別畸形 而是因為每次試穿的時候,神仙教母都改變了鞋子的大小吧!(我的猜想) 如果少了神仙教母,那麼灰姑娘根本不可能成為公主 因為現實環境使她無力去面對,但心中總有一絲希望 成為 一盞燃燈 這讓我想到...

【來自社會上的爆米花】柯政猛於虎?

柯市長上任以來,許多圍繞著他行事作風的話題在電視上出現 例如用LINE來處理公事,或是取消原本的午茶時間等等 甚至有媒體形容柯文哲的做事風格如苛政猛於虎這則故事 我想先來說說"苛政猛於虎"這則故事,語出《禮記・檀弓下》 :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而哀。 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 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憂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為不去也?」 曰:「無苛政。」 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 有一天,孔子經過泰山旁邊,看見一位婦人在墓前哭得傷心。 孔子俯身扶軾仔細傾聴,並讓子路上前問那婦女。 子路問到:「你哭成這個樣子,就像懷有很多悲痛。」 婦人果然說:「是的。從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現在我的兒子 又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便問:「那你爲什麽不離開這個地方呢?」 婦人說:「這裡沒有苛暴的政令。」 孔子對子路說:「你要好好記住,暴虐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兇惡啊!」 婦女懼怕苛政,慎過於懼怕兇猛的老虎 這讓我想到,當地的父母官雖然沒有苛刻的政令,但是卻置兇猛的老虎於不顧 這不是也是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於此,我們在現實社會中常常不小心陷入了一個思考邏輯上的謬誤 人們常去檢視在上位者做了什麼,卻很少討論在上位者什麼還沒做 在現今社會,由於媒體與資訊科技發達 我們容易以該事件在新聞上的曝光程度 來論斷這件事情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觀察台灣的媒體,其實不難發現, 五、六家新聞台似乎彼此有一個看不見的溝通管道 總會不約而同地報導相同的新聞事件 當然,大家總會聯想到是因為收視率的關係 畢竟從49-55台都是商業新聞台 當我們發現在這個星期,同樣的事件一直轟炸聽眾時 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個話題 因此,話題是被創造出來的 目前為止,我也僅能透過網路新聞、論壇以及網友們的評論 來觀察柯市長的行事作風 他將過去在醫院的管理風格引進到台北市政府 而市政府裡的員工感受 就像是突然要一個腰圍40的胖子穿上塑身衣一樣(只是譬喻,但不是指市政府的員工是胖子) 不舒服而且...